总理:
你好!
我生长在北京,在上海读的大学,后来又在澳州呆了两年,脑子里充满了对过去及对澳州的回忆。有感今天生存环境的日益险恶,在此向您说两句心理话,尽一份中国公民的义务。希望能对国家的环境改善有所裨益。
伴随人口膨胀及人类物质需求不断增长,我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,自然资源日益短缺,我国土地、森林、水、大气、矿产已经面临危机。小时候,七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中,我在北京月坛住。虽说衣食住行不如今天,买东西要票,可四周没有那么多人、
那么多楼房、那么多垃圾、那么多车、那么多嘈杂,绿树成行、空气清新、视野开阔、心情舒畅。八十年代中后期在沪读书,看到了城市的拥挤脏乱,空气和水质都不如北京。九十年代初去了澳州,真正找到了海阔天空的感觉。澳州人居安思危,环境保护意识很强,资源回收利用也做得很好。记得九六年总理换届选举时,还有“绿党”竞选;到
处可见动物保护区,农业灌溉用水计量收费,禁止烧荒;城市没人随地吐痰,自来水可直接饮用,垃圾分类处理无偿回收(果菜利用蚯蚓堆肥,纸类、塑料、玻璃各有去处),旧货市场发达。当然,尽管资源利用效率很高,如果以人均消耗资源论,发达国家还是首当其冲。回到北京已经好几年了,眼见着楼房一栋栋拔地而起,轿车塞满大街小巷,可空气却变得污浊,生活垃圾遍布,建筑噪音不断,百姓怨声载道,连作为“市肺”的景山公园门票都涨了价码,不知姓“公”还是姓“私”了。不禁自问,我们是在进步吗?目睹首都城市环境不断恶化,真是痛心疾首,这应该是中国的耻辱!今昔中外对比,切身感到环境质量对生存质量的影响,引发了我对人类发展与环保关系的思考。
自然界总是处在一种平衡状态中,事物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,不管是否被科学认识。人们已经从全球的变暖、土地沙化、物种消亡、环境污染、干旱洪水风暴泥石流赤潮等自然灾害中领悟出生态平衡规律的威力。人类活动应受自然规律的制约,否则就要受到惩罚。如果人口继续膨胀,人们需求无度,肆意浪费,也许再过半个世纪,象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将首先面临粮食淡水短缺、空气严重污染、疾病、犯罪等一系列问题。总之,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,竭泽而渔。
就对环境的影响而言,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,在减少能源原材料消耗甚至摆脱对传统自然资源依赖(核发电、温室蔬菜、人工降雨等)的同时,使生活变得更舒适方便;但另一方面,它也使人们向自然索取对自然的破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(远洋捕鱼、化肥农药的使用、阿斯旺水坝等)。人们的需求是无止境的,而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是有限的。也许有一天,坐飞机和今天乘火车一样便宜,人们还会选择乘火车出差吗?殊不知飞机对石油消耗比内燃机火车大得多,但愿未来飞机都是核动力的。矛盾的解决只能靠人们自己的觉悟与克制。
我认为:国家的政策法规对于保护生态、治理环境起决定性作用。因为个人行为是自私短期的,在环境问题上只有代表大多数人意志的国家才可规范人们的行为。作为社会主义国家,我们虽然没能防患于未然,但采取正确的措施及时治理仍不为迟。以北京为例,当务之急是解决空气污染,而元凶是汽车尾气。而大量汽车还造成城市交通的拥堵、噪音、伤害事故等其他问题。诚然,汽车出现的一个多世纪,给人类的出行货运带来方便,然而它却依赖钢铁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以及道路桥梁等配套设施。比起铁路,且不适宜长途运输。外国学者称其为Mixed
Blessing(好坏参半)。
国外小汽车的普及是有其特殊性的。首先是经济条件允许,不仅个人有钱购车,国家也有钱修路;更主要的是国外城乡人口居住分散,居住地可能离单位或商业中心很远,客流在时间上分布除上下班外不稳定,如采用公共交通,在及时与满载方面很难权衡,运营不经济。相反,北京是人口稠密的大城市,客流庞大,时间分布上也比较均匀,非常适合发展公交。且不说大家生活还不富裕,不可能在轿车上过分开支,就北京目前的道路条件,停车条件也远远不能满足私人交通的需要,何况道路改善更要通过税收增加开车的成本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仅仅北京目前的少数有车族(公车、班车、私车、出租)已经把马路堵得水泄不通了。对于北京,轿车在交通上不经济,还体现在社会成本上。尾气损害人的健康,殃及后代,影响工作效率;轿车消耗有限的自然资源;这些损失是巨大且无形的。即使采用无铅汽油、电子点火和催化装置,这些装置本身也是成本,只是治标而已。政府应统一思想正确认识北京乃至全国轿车的发展弊端,从数量上对其根本限制,大力发展铁路及城市公共交通,才是利国利民之上策。
城市规划上,我们也存在误区:好象现代化标志似乎就是高楼大厦,其实纽约是城市无序发展的怪胎。现代的建筑理念是以人为本,尽可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美观的追求,并非在有限的空间内,设法把人安排在一起。老舍先生在赴欧回国后曾赞叹当时的北京“有空”,也就是视野开阔的意思。可今天的北京,高楼林立,让人赞叹之余,不免遗憾,四合院少了,空间小了。
我国人口压力很大,人均资源占有很低,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。应开源截流,提倡适度消费,限制轿车发展;合理规划城市建设,避免重复施工。愿我们的家园不受破坏,愿万物生机盎然,生活快乐。
此致
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五日 北京